![]() |
人工引雷實驗,在同際上,美國1967年在悔上首次引雷成功,陸地上首次成功的人丁引發雷電于1973年在法國實現。我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人工引雷實驗,1989年中同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首次人工引雷成功,此后我國一共成功引雷60多次,在‘些重點雷災區域都有過成功的人丁引雷實驗。
人工引雷火箭拖著一條細細的鋼絲,這是引雷的關鍵。引雷火箭導線要有足夠的抗拉強度,要細要輕,以減輕火箭的負荷,而且導線表面要光滑,以減小飛行阻力。在實際引雷中,導線一般采用直徑為o.8mm的細鋼絲,為了增加鋼絲的機械強度及耐火強度,在鋼絲外面包上一層尼龍。導線的長度大約為幾百米,一般被繞在一個線軸上。線軸的繞制是一項比較精細的工作,繞線質量直接關系拉線的成功率。
引雷火箭是人了引雷的主要運載工具,火箭采用復合材料,箭體內有火箭發動機、發動機點火裝置。為了防止火箭發射后落下時砸傷人員和附近的房屋,所以箭頭內有降落傘、拋傘點火裝置及延時裝置。
火箭發射后上升的速度是能否成功引雷的關鍵,火箭的發射速度要掌握適中,最大速度以不超過190m/s為宜。太快了,會把直徑o.2mm、僅能承受7kg拉力的鋼絲拉斷,達不到引雷的目的。火箭太慢了,趕不上帶電粒子的飄移速度,同樣不能引雷電落地。我國新一代引雷火箭的速度范圍控制在120~190m/s,滿足成功拖線的要求。